王燕樵:海南民間音樂獨一無二
2013年02月26日 23:24 海南日報 記者戎海 責任編輯:李君照 點擊:33635 我有話說(0人參與)
從《紅色娘子軍》到《太和之音·上善若水》,海南民間音樂已經成為其創作中無法割舍的元素和情懷——
王燕樵:海南民間音樂獨一無二
農歷大年初二到大年初十,應海南省文聯的邀請,旅居加拿大的著名作曲家王燕樵第三次踏上海南的土地采風。這位曾參與創作芭蕾舞劇《紅色娘子軍》、琵琶協奏曲《草原英雄小姐妹》等名曲的藝術家絲毫不掩飾對海南的熱愛。他說,自己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,也聽了很多的地方音樂,只有海南的地方音樂是獨一無二的,如果潛心挖掘研究,會成為推動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新的動力。
三度來瓊采風,最鐘情儋州山歌
時至今日,王燕樵仍然能準確地哼唱出1967年他第一次來海南采風時,儋州一群少年兒童為他演唱的調聲旋律,其復雜的調式和轉音現在聽來仍然令人驚嘆。“現在的調聲和過去已經不一樣了,當年的調聲更加活潑富于變化。”在和海南省音樂界座談時,王燕樵感慨不已:“海南的民間音樂就像一塊深藏在地下的美玉,和全國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的民間音樂都不一樣,其蘊藏的光芒足以照亮中國當代民族音樂創作的道路。”
1967年,為了修改《紅色娘子軍》的音樂,王燕樵帶領部分作曲家第一次來到了海南。“當時去了臨高、瓊中、保亭等地,找了不少歌手和民間藝人來演唱,錄了滿滿一卷磁帶,現在估計還能在中央樂團的資料庫中找到。”王燕樵說,那是他第一次聽到海南民間音樂,非常震撼。這次采風,讓王燕樵對海南民間音樂有了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愫。
此后,由于政治運動受迫害,平反后去日本工作,接著又移民加拿大,王燕樵再次踏上海南的土地,已經是2000年了。“那次是自己來的,時間很短。”王燕樵說,在國外的創作生活中,海南民間音樂始終讓他魂縈夢牽,尤其是在走遍了全國各地采風之后,海南民間音樂的獨特性和生命力、表現力優勢更加突出。
這次是第三次來瓊,王燕樵去了萬寧、瓊中、儋州等地,考察當地的民間音樂。“在海南音樂中,最復雜也最有藝術價值的,就是儋州山歌。”王燕樵說,儋州山歌中有許多出乎意料的音階走向和調式轉變,往往會給音樂家帶來很好的創意。
新作仍有“海南味”,打造民間音樂新形象
繼承和發揚民間音樂,創作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時代精神的音樂作品,幾乎是每個音樂家共同的目標。然而這一目標真的實踐起來,許多人恐怕都會感到無從下手。而王燕樵是極個別從海南民間音樂中獲得素材和靈感,并且運用于自己創作中的音樂家。他說,民間音樂的改編利用不是簡單的素材堆砌,創作者首先要弄明白,這個民間音樂的精髓所在,通俗地說,就是要知道好在哪兒。
《太和之音·上善若水》是王燕樵創作的民族交響樂,2011年在國家大劇院首演,著名歌唱家幺紅演唱的序曲技驚四座,令人驚艷。然而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段高貴華麗的旋律,竟然來自儋州王五鎮一個鄉村食堂的普通婦女。正是她邊做飯邊唱的一段儋州山歌,給了作曲家王燕樵無盡的靈感,最終變成優美的音符出現在這部大型音樂作品中。而在1980年代,王燕樵在日本工作時,也創作了大量以海南音樂為元素的器樂作品。面對海南音樂家提出的如何在創作中運用民間音樂素材問題,王燕樵說,多聽多學固然重要,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知道這個作品的精妙之處在哪兒,然后以此為元素,創造出新的音樂形象。
愿為海南再譜新曲,期待超越“娘子軍”
在談起《紅色娘子軍》的創作體會時,王燕樵連連表示這只是當時環境下集體創作的一部作品,雖然得到了眾多專家的指點并歷經多次修改,但并非完美無缺不可逾越。而他也希望在有生之年,能創作出一部超越《紅色娘子軍》的大型作品。“現在人們的觀念、經驗和技法等都比過去有了很大進步,沒有理由創作不出好的作品。”王燕樵說。
當年的《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》讓海南聞名全國,如今海南正在建設國際旅游島,怎樣才能創作出一首新時期海南題材歌曲的代表作呢?對此王燕樵表示,現在的情形和當年已經有很大不同,要想讓一首歌傳唱全國,有很多因素決定。但是具體到歌曲本身,王燕樵覺得還是要抓住海南的精神和氣質,“要表現海南的綠色生態,要展現海南百姓的幸福生活。”這是王燕樵為海南歌曲創作提出的方向。
當記者問起他有沒有興趣為海南創作一部大型音樂作品時,王燕樵爽快地表示,只要海南有這樣的要求和想法,他肯定會全力以赴。畢竟,海南和海南民間音樂,在他的藝術生涯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,我們也期待在王燕樵的新作中,能夠把海南民間音樂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境界。